文物修复加固 让悠久的建筑文化更加绚丽夺目
“建筑是形象的艺术,而城市是记忆的艺术”,有人说,一个没有旧建筑和旧城区的城市,就如同一个没有记忆的人一样;城市记忆反映了城市的个性特征,是历史信息的真实反映,文化景观多样性的表现。今年,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规模的“名城标
“建筑是形象的艺术,而城市是记忆的艺术”,有人说,一个没有旧建筑和旧城区的城市,就如同一个没有记忆的人一样;城市记忆反映了城市的个性特征,是历史信息的真实反映,文化景观多样性的表现。
今年,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规模的“名城标志性历史建筑恢复工程”和“‘百项’文物保护修缮工程”将启动,每年投入10亿元用于文化遗产保护。
两项工程,一偏重内城,一囊括古老村镇和工业遗产,北京市文物局局长孔繁峙说:“今年,市委市政府进一步加大了对文物保护方面的投资力度,提升古都文气儿。市区两级政府共同实施,努力使现代化的北京永远保持古都神韵。”
工艺让材料看上去“修旧如故”
不同类型的建筑,有不同的保护目标,正确运用不同的技术方法,不仅是达到有效保护、展示优秀历史建筑潜在价值的手段,也是寻求充分发挥它可利用价值的有效方法。
对于古建修缮的关键是保存:即保护原来的建筑风格,保存原来的结构体系,保存原来的建筑材料,保存原来的工艺技术,保存建筑最有价值的部分。
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文物保护工程与规划所王林安在接受采访时说,古建维护中,我们所理解的修缮原则是:整体性、可读性、可持续性原则。不仅保护建筑物本身,还要保护其周围的环境;要保持其整体的环境,这样才能体现出它的历史。在优秀历史建筑上应该读得出它的历史;承认不同时期留下的痕迹;不要按现代化的想法去抹杀它。一旦确定保护就一直保护下去,文物的毁坏是不可再生的。
“如今古建修缮,很多都是性能退化,大部分都本着‘修旧如故’的原则,而我们在选择替代材料时,新材料还是旧材料,大多数情况下只是一个选择问题。”
但在古建保护的材料运用上,我们则必须遵守安全性、可替换性、可识别性的原则。王林安解释,古建维护是修缮局部损坏的部分,在运用砖、木材等材料方面,首先修缮的第一要素是安全,接着才是在符合一定原则的情况下,运用不能损害古建的材料。
历史建筑,既是见证前人耕耘的凭籍,也是研究文化的根据;思想与观念的变迁,无不渗透于城市形态和建筑风格之中;古迹既是组成城市特征的重要坐标,更是辨认城市领域的关键,我们需要的是整个国家社会应该有一个贯穿昨日、今日与明日,富于历史感的文化氛围。
在不同地域的古建各不相同,而因为气候地势的因素,修缮上也有很大区别。南方雨水多,潮湿度高,早期就很少使用木材。王林安举例泉州的天后宫,因为身处地带雨水大,排水就成了关键,而纵观天后宫的屋顶,陡、薄是主打,“北京的故宫屋面就相对平坦很多,且瓦片也偏厚。”
但他认为,这只能说明各时代材料工艺特点各不相同,而不能追究到新旧材料的应用上。
把古建材料的开发当事业做
要保护优秀历史建筑原先的、本来的、真实的原物,要保护它所遗存的全部历史信息,修缮工作就要坚持“整旧如旧,以存其故”的原则,修缮是使建筑“延年益寿”而不是“返老还童”,要用原来的材料、工艺,原式原样以求达到原汁原味,还其历史本来面目。
同时,协调现代功能与历史传统的结合是重中之重。建筑是供人们使用的,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,建筑的内部设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,特别是公共建筑,除了空调、消防喷淋、烟雾报警系统外,还有电视监控、信息网络系统等等;另外,随着修缮技术的发展,新材料、新工艺的应用,特别是不断吸收外国的先进技术,因此要协调好现代功能与历史传统的结合,重点是抓着建筑的核心特征,确实保持原来的风貌。
“在我们对古建修缮过程中,哪怕我们科学研究再深刻,工作规划再严谨,如果没有基础材料,一切都只能是纸上谈兵。”王林安这样说。
他说,在他们考察各国古建的过程中,给他留下最深刻印象的莫过于日本广岛的原子弹爆炸遗址。作为原子弹爆炸受害地之一,日本广岛的原子弹爆炸遗址也成为重要历史遗迹,受到关注和保护。
据悉,广岛市原则上每隔3年会对遗址进行“健康体检”及安全度调查,主要针对裂痕的状态、墙壁及钢材的老化程度以及墙壁防水材料的效果等方面,并进行一定的修缮。
“在当时残破状况如此严重的情况下,如今还能保存修复的很完好,这让我感到十分震惊。”王林安认为,日本对于遗址的保护上,不管是运用新材料的加固或者是老材料的保存,生产工艺的配套、新老建材的质感,都十分到位,是值得我们借鉴学习的。
然而,在中国,青瓦、琉璃、砖雕等很多用于古建的老工艺正在面临缺口。
“以前古建维修是一个很小的领域,这些年才开始逐渐被重视,但我们依然希望能有更多政府的引导和社会的参与。”
王林安呼吁,古建材料的开发应该被建材业纳入到事业里,而这块恰恰是我们所缺失的,“或许哪一天建材行业可以和文保部门进行合作,有针对性地研究和开发一些古建维护所需要的建材,让我国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也可以更加绚丽夺目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