郑州国棉三厂家属院要加固改造了
第一次听说国棉三厂,是郑州本地的同事说起“三厂烩羊肉”;而第一次到三厂吃到烩羊肉,却是有消息说“三厂家属院要改造了”。从紫荆山坐地铁一号线到五一公园站下车,向东走几十米,我看到了“郑州国棉三厂”的大门
第一次听说国棉三厂,是郑州本地的同事说起“三厂烩羊肉”;而第一次到三厂吃到烩羊肉,却是有消息说“三厂家属院要改造了”。
从紫荆山坐地铁一号线到五一公园站下车,向东走几十米,我看到了“郑州国棉三厂”的大门,门头上“力争上游”几个大字显示出它沉甸甸的年代感。从大门走进去,一栋栋3层高的小洋楼已经破旧不堪,随处可见的搬迁条幅和两侧的绿色围挡提醒着这里的居民:“要离开了”。
准备去菜场的张奶奶看到我们在拍照,就和我们聊了起来。张奶奶今年84岁了,1955年进厂时,厂子还没有完全建好,她成为三厂第一批纺织工人。从她那一代起,她的儿子、孙子都在三厂工作,知道要搬迁,张奶奶说:“国家利益为上,听到消息,第一时间就搬了”。她还说:“这些房子太老了,几乎都没法住”。
张奶奶嘴里说的老房子,也是这次改造项目的一部分。这些小洋楼1953年陆续开建,采用苏式设计,木质地板,红漆木窗。然而,经过60多年的风雨后,现在已经破旧不堪。张奶奶回忆说:“她之前住在三楼,最害怕就是下雨,一下雨就赶紧找盆接,确实没法住了。”
走进居民楼,满满的年代感扑面而来。其中二楼的一家开着门,三个孩子正在和老母亲商量老人去哪住的问题。老人家姓陈,今年85岁,和张奶奶一样,她也是1955年进的国棉三厂,陈奶奶说:“年轻的时候工作可有干劲,别人都叫她叫‘小老虎’。厂里效益最好的时候,一年挣几个亿,给郑州的发展做出了大贡献。”只是说到要搬走,张奶奶忍不住抹泪,她说:“不舍得走。不是拆迁补偿多少钱,钱不主贵,就是这一走,不知道啥时候才能回来。”
陈奶奶的女儿说:这次列为改造范围的楼房差不多有80栋,涉及1000多户居民,他们中,多半都是在七八十岁的老年人。这几天,街坊邻居都在拍照合影,嘴上说着常联系,实际上,每个人心里都清楚:这些老人家,不管是住孩子家、还是再买房子,以后见面的机会不多了。
让老人们聊以慰藉的是:国棉三厂家属院并不是全面拆迁,而且保留原址进行综合改造。为了留存城市记忆,记录郑州纺织业的发展,郑州市中原区将在国棉三厂原址上,打造郑州国棉三厂特色历史文化街区综合改造项目,项目估算总投资137万余元,计划2021年12月完工。聊到这儿,陈奶奶反复的说:“什么时候改造好了,我一定回家看看,只要我还能动,一定回来。”
“一条棉纺路,半部郑州史”。60多年来,像张奶奶、陈奶奶一样的国棉人亲历了企业的辉煌、繁荣和衰落,也见证了郑州的发展和变化。过不了多久,国棉三厂会和东方红影院、陈寨、科技市场一样,转变成记忆符号,更多人将通过玉米楼、福塔、奥体中心等等建筑认识郑州、感受河南。
郑州记忆:国棉三厂,不说再见!